过去一年风雨不断,却未能阻挡我们前进的脚步。进入2021年,全新的旅程又将开启,我想分享个人职业生涯里几段成长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迷茫,可能是成长伊始
我的职业生涯始于印度南方的小镇,那是一段难忘的时光。获得印度国际商务硕士学位之后,我的第一份工作是联合利华国际大客户经理。我满怀憧憬,盼着有机会去纽约或伦敦拜访高级客户。
然而现实太骨感。我的主要职责是,在小镇上的皮革厂寻找更优的成品皮革。那时我每天都挽着袖子,坐在43度以上的高温工厂里,逐一检查皮革,将半成品分类。从早到晚,日复一日。
我不禁开始迷茫:这和原本的职业规划差距也太大了吧!?我在这里干什么?我做错了什么……
事实证明, 当时的我还是太年轻,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段经历正是我成长为一名专业人士的起点,更为接下来的职业道路以及今天在安利的工作打下了宝贵的基础。
28年后的今天,我依旧清晰记得,那潮湿皮革的味道。
成长会眷顾“有心”人
在皮革厂的最初几个月,我每天都很消沉,认为自己的能力得不到发挥,浪费了大把时间。
很快我开始醒悟,消沉没有任何意义,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调整心态、改变现状。
在不断给自己打气、转变思维后,我发现了自己在公司的独特优势。每当我们找到更好的皮革,公司便能以之生产出更高品质的成品鞋,利润也大大提升,这让我颇有成就感。渐渐明白,做好手头工作就是对自己能力和责任感的历练。在亲身体验产品、了解价值链的重要性后,我带着小团队四处寻找更优质的皮革原料,干劲儿十足。
回想起来,这段日子正是我“成长型思维”的初步养成。众所周知,“成长型思维”的核心是在变局中心存忧患,不断学习提升自我。正是这段看似“迷茫”的经历,让我对公司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也明白了企业的成功取决于悉心落实每一处细节。我很感谢当时信任我的人,也感谢成长所得。回首那段在闷热制革厂的时光,我更愿意称之为我的第二个“MBA”。
其实收获远不止此,这份工作也给了我首次拜访中国的机会。当时印度皮革供应商供货不足,互联网又尚未普及,在四处寻找解决方案、咨询行业专家后,我提议去中国采购。那是我第一次离开印度,从香港穿过木桥走到深圳的瞬间,我感受到了当地人的活力,多年后仍记忆犹新。
成长的另一个名字叫挫折
成长总是机遇与挫折相伴相生。此后我在联合利华获得了另一个机会——印度冰淇淋业务市场总监。当时行业竞争激烈,帮助公司树立品牌、提高销售、扭亏为盈是我面临的首要挑战。对此我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小目标:在100天内扭转局面。
上任起初一帆风顺,团队上下齐心,时任联合利华印度分部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的文迪·班加也鼎力相助。
可是我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100天后,正值印度季风季,并不是冰淇淋销售旺季…… 我的小目标就这样被“风”吹散了。
当时我十分沮丧,更糟糕的是,我本应听取反馈和建议,但我屏蔽了外界一切有益的声音,陷入了“固定型思维”,完全没意识到挫折的另一面是成长。
但我并非一无所获。不甘心的我开始反思,既然之前的销售策略失败了,不如另谋出路。当时印度购物中心发展迅速,我们就去洽谈合作,最终得以在各大商场开设冰淇淋售卖亭。这次与服务业联手试水堪称冒险,却帮我积累了餐饮业的专业知识,招募了关键人才,并懂得了顾客服务的含义。
数年后我在南非德班城定居,收到了全球最大餐饮公司百胜集团(旗下有肯德基、必胜客和塔可钟等品牌)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大卫·诺瓦克的来信。随后我顺利加入百胜,先是处理印度市场的业务,之后成为泰国分公司总经理,带领1万名员工的团队。
当年冰淇淋业务的经验给了我不少帮助。所以,成长并不总是立竿见影,挫折是很重要的催化剂。只有当下放手一搏,才会有所收获。这也正如安利创始人理查·狄维士先生所说:“一些很小的决定积累到一起,有一天就会成为一项重大的、必然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