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粉之争

浏览次数:6969次 更新时间:2014-03-05

  《知识经济·康健》

  “原新时代成功系统创始人刘贵生转投泰达……”在这条消息被证实以后,迅速成为以松花粉为核心的公司、经销商的焦点。
  一位叫阳雪波的新时代经销商在直销博客网上发帖,“致新时代经销商们的一封信”,信中提出两个问题:林科院到底是在和谁合作?千岛湖生产基地到底属于谁?
  阳雪波的问题代表了许多关心松花粉的人士的疑问,记者在与相关公司、经销商、松花粉厂家沟通之后发现,世人关注的松花粉在专利归属、原料、破壁技术等方面存在多个版本,与目前业界流行的说法都大相径庭。

  林科院到底在和谁合作?这个问题,实际上是问谁掌握着最正统的松花粉核心技术。
  花粉之王陈炳章的儿子陈雨磊向记者揭示了中国林业科学院*带林业研究所、新时代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炳章松花粉三者之间的关系。
  而陈炳章正是关键所在(《知识经济》2006年第2期《松花粉不坠之谜》一文,详细记载了陈炳章开发松花粉关键技术的过程)。陈炳章曾任中国林科院富阳*带林业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林科院*带林业研究所松花粉实验站站长、中国林科院松花粉研究开发中心主任、中国林学会松花粉研究会会长。
  早在1988年,陈炳章就开始了对松花粉的研究,并获得1993年国家发明奖。1995年,陈炳章以林科院的名义与新时代合作。陈雨磊告诉记者:“我父亲与新时代的合作没有取得林科院的同意,这是父亲所犯的关键错误”。
  陈雨磊称:“新时代集团当时花费了100万元与父亲达成了松花粉关键技术的使用合同,同时合同中还规定父亲每年从新时代提成3%的松花粉销售额”。
1998年,陈炳章因受贿罪入狱,被判死刑,缓期2年执行。陈炳章原有的松花粉专利权也一波三折。1996年国家科委知识产权事务中心总结为:精制马尾松花粉干燥、加工、贮藏技术,精  制松花粉的设备设计和工艺流程均属陈炳章、顾培英夫妇共享,其他相关专利则由陈炳章夫妇、亚林所和相关企业共享。1997年、1998年国家科委知识产权事务两次做出结论,最终做出陈炳章夫妇原所享专利权都归林科院亚林所所有。
  在林科院收回陈炳章松花粉专利权之后,原由陈炳章与新时代签订的合同也就面临着问题。陈雨磊告诉记者,林科院认为新时代应该按照合同支付每年销售额的3%,但新时代以合同签订者为陈炳章予以拒绝。
  一林科院知情人士告知记者,目前亚林牌松花粉正是使用的原陈炳章所开发的核心技术,而与新时代的合作因为经济纠纷早于1999年结束。该人士表示,目前市场面上的亚林牌、国珍牌、炳章牌都是使用的相同技术。
  陈雨磊告诉记者,炳章松花粉只是一个小公司,“之所以用炳章的名义继续做松花粉,只是为了父亲的心愿”。
  而在刘贵生转投泰达益生之后,林科院与泰达益生合作的消息又浮出水面。上述林科院人士告诉记者,泰达益生确与林科院有接触,但具体情况不方便透露。
  泰达益生总经理刘贵生非常看好与林科院的合作,并称将在最近就推出相关的松花粉产品。如此,松花粉三分天下的局面终将形成。

  阳雪波的第二个问题是,千岛湖生产基地到底属于谁?阳雪波在这封信中说道:“我认为公司(指新时代公司)这次是失去了灵魂(产品),原料基地(千岛湖),也更失去了精神象征,因为我们不是有一张光碟吗,名字叫“美丽的千岛湖”,介绍新时代松花粉的原料基地——浙江千岛湖。而现在已经不是我们的了,你让我们怎么再有底气去宣传。”
  在阳雪波看来,“美丽的千岛湖”已经是一种精神象征。
  据了解,千岛湖位于浙江省西部淳安县境内,是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也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森林公园。千岛湖的前身为新安江水库,1959年新安江水电站蓄水后形成573 平方公里水面和409 平方公里山场、178亿立方米蓄水量的湖区。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松花粉研究开发中心(陈炳章是该中心原主任)在千岛湖18个林场同时建立了符合GAP标准的松花粉采集基地和先进的干燥保鲜车间。2005年4月11日,林科院松花粉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和亚林健康产业园落成,共投资1000多万元。
  目前在新时代公司的官方网站上,已经看不到“原料生产基地在浙江省千岛湖”的介绍。
  另据了解,万三保健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公司已经在淳安县投资,促进松花粉的科学采集。
  淳安县林业部门的有关负责人明确表示:淳安县对目前所属的68万亩生态公益林,禁止采集松花粉;对于非生态公益林的松花粉采集则由县林业部门统一进行规范,采集的企业或者个人需要向县林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过批准才能进行采集。
  一份“淳安县上半年农业七大产业实现增产增收”的报告中指出,2006年该县有松林130多万亩,上半年共采摘松花粉70吨,产值达252万元。
  2005年新时代公司年销售额和年生产产值就双双突破 直销百科网 十亿元,显然原料需求很多,千岛湖目前的松花粉产量明显不足。
  一位来自云南的松花粉经销商杨先生告诉记者,目前松花粉最大的原料基地是云南,一年产量在1000吨左右。
  杨先生告诉记者,目前他每年经手的松花粉就在200吨左右,是云南最大的松花粉卖家,每年新时代公司要在他那收购80吨左右的松花粉。
  杨先生称,目前云南占据了全国70%左右的松花粉原料市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云南松花粉在质量上并不输于千岛湖松花粉,而价格却要便宜很多。目前云南松花粉的价位普遍在1.5万元/吨左右,而浙江的松花粉价位已经在3~4万元/吨左右。
  为何千岛湖松花粉如此盛名呢?杨先生向记者透露:“云南松花粉上市普遍比江浙一带早40天左右,不少经销商或是企业在云南收购松花粉之后以千岛湖松花粉的名义进行销售或是加工。”杨先生认为,“千岛湖做为一个国家级旅游景点,松花粉原料的采集成本大大提高,且受环境限制产量也不可能有太大提升。”
  一位江苏林业局的张女士告诉记者,目前云南、四川、福建、黑龙江丹东等地的松花粉较为便宜,而山东和辽宁的则最贵,张女士表示,她每年都会到云南、四川采购松花粉,再到江浙一带转卖。
  资料显示: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ranch)是分布于我国西南季风影响下的中*带气候条件下的重要树种,在云南高原上,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海拔700M的河谷至3200M的亚高山地带,均有大面积分布,分布面积占云南省森林面积的70%。云南松是以高原为其起源和分布中心,与我国东部*带分布的马尾松(P.massoniana Lamb)是同属之间的地理替代,  在云南西北横断山区与高山松(P.densata Mast)毗连,在云南西南部则与思茅松(P. kessiya var . langbianensis (A.Chev.) Gaussen)邻接。
  云南省是全国最大的云南松分布地区,总面积为344.86万公顷,据测松花粉年可采量达6.4万吨。
  此外,号称为我国最大的松花粉生产基地——承德 直销百科网 畅达天然营养品生产企业日前在承德建成。这家企业松花粉年生产能力为1000吨,先期年产量为500吨,将陆续生产系列产品。对此杨先生表示,云南松花粉的成本优势仍将持续。

  在了解松花粉原料的过程中,记者发现松花粉破壁技术也有着许多版本。
  一位亚林经销商告诉记者,亚林公司采用的是最新的日本最先进的技术,利用低温超微粉碎技术对松花粉的细胞进行破壁,这在亚林公司一本价格为2元的内部刊物上有详细说明。而中国保健科技学会健康产业促进会副会长孙革新在一次专家论坛上也提到这种说法。
  新时代公司则申请了“松花粉低温气流粉碎方法”的专利技术,专利号01115014.9,新时代不少经销商更盛传新时代公司是采用了航空风洞技术,使破壁率达到了99.6%。
  对此,陈雨磊表示,陈炳章的最主要科研成果就是进行大规模的松花粉破壁技术,以期达到工业生产的要求。然而,在陈炳章发明该项技术的1980年代,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普遍淡薄,造成该项技术未能及时申请专利,得以保护。至今,该技术已经被广为传播,其机密程度已经大大减小。各大公司在关键技术的基础上,也进一步作出了改进,形成了各成体系的制作工艺。
  陈雨磊认为,目前市场上大部分松花粉破壁率都已经达到98%,破壁技术也不是高端的科学技术,上升空间非常有限。
  陈雨磊向记者透露,目前市面上主流的破壁设备都来自于江苏昆山密友超微粉碎机厂,包括烟台新时代健康产业集团、中国林科院松花粉研究中心都是购买的密友公司的设备。
  记者随后联系了江苏昆山密友公司的曹先生,曹先生向记者传真了 直销百科网 一份密友公司的客户名单,新时代、亚林均在其中,而炳章松花粉和前文提到过的万三保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也在  其中。其中新时代购买了两台QYF-400粉碎机和一台WFJ-260分级机,亚林则购买了一台QYF-200粉碎机。炳章和万三两家公司则因产量较小只是在密友加工。
  据曹先生介绍,目前密友公司最成熟的机型就是QYF-400,售价在26万元台,年加工量在100吨左右。
  QYF型流化床气流粉碎机的原理是,用高速气流来实现干式物料超细粉碎。物料通过螺旋加料器进入粉碎室,压缩空气通过特殊配置的超音速喷嘴向粉碎室高速喷射,物料在超音速喷  射流中加速,并在喷嘴交汇处反复冲击、碰撞、达到粉碎。被粉碎物料随上升气流进入分级室,由于分级转子高速旋转,粒子既受到分级转子产生的离心力,又受到气流粘性作用产生的向心力,当粒子受到离心力大于向心力,即分级径以上的粗粒子返回粉碎室继续冲击粉碎,分级径以下细粒子随气流进旋风分离器、捕集器收集,气体由引风机排出。
  该技术的特点是能耗低,磨损小,粉碎范围广,无污染(因为是物料在气流的带动下自身碰撞粉碎,不带入介质,这样在物流粉碎过程中不会构成污染),不升温。
  新时代和亚林都在其破壁技术中提到了低温技术,对此,曹先生表示:“松花粉是密友设备的重要‘客户’,一直以来都是选择的用常温破壁,松花粉并不需要低温破壁。”
  曹先生认为,“用低温技术破壁不大切合实际,成本高昂,用低温技术破壁,一吨松花粉售价高达20万元/吨,而常温破壁价格仅在1万元/吨左右。”
  而对于新时代经销商盛传的“航天风洞军工技术”,曹先生表示,风洞军工技术确实存在,密友公司与沈阳某军工企业就有这个合作项目,但是该设备售价高达5~6百万元/台,其低温技术出来的就是20万元/吨松花粉这样的产品。并且,使用这技术也并不能确保破壁率达到99.6%。
  在转了一圈之后,记者发现,新时代,亚林,炳章这三家公司又被江苏昆山密友的QYF系列联系在了一起。
网友评论全部评论(0)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