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利吞并捷星事件

浏览次数:13701次 更新时间:2012-02-21

Quixtar(捷星)——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   

在创新变革理念推动下的安利公司,面对上个世纪末汹涌的知识经济大潮,继续迈出变革的脚步。1999年9月1日,安利与微软和IBM合作,创建了 Quixtar(捷星)电子商务网站;建立了以庞大的生产、仓储能力为依托的物流企业Access(捷通)公司,创造了大型企业整合过剩生产能力的成功范例。为了简化运营,增强效率,更好地应对快速变化的全球市场,1999年11月史提夫·温安洛以每股18美元的价格收购安利亚太公司15%普通股股票,以搭建公司全球化架构。随后,他又进行机构重组,创建了新的母公司——Alticor(安达高)。其下属的子公司包括:Amway(安利)、 Quixtar(捷星)、Access(捷通)和Pyxis Innovation,史提夫·温安洛和狄克·狄维士分别担任Alticor(安达高)公司的董事长和总裁。

2000年,安达高(安利的母公司)停止了安利品牌在美国和加拿大的销售,转而采用捷星品牌,通过互联网、上门拜访的方式进行产品销售。而北美以外地区则继续以安利公司为主体开展业务,捷星被禁止在北美之外的地区推广其业务和销售其产品。

没有获准进入中国大陆地区开展经营的捷星,相比国内安利具有产品种类多、价格便宜的优势,2002年,捷星开始借助着互联网的便利,悄悄地潜入了中国市场。

在2003年-2006年,美国捷星在中国通过互联网蓬勃发展,只要在加拿大或美国有居住地,即可加入“美国捷星经销商大陆团队”,具有灵敏嗅觉及富于勇气的IBO开始在各地发展团队,如杭州、河南、上海、山东、福建、四川、江西、广州、北京、辽宁等地区。

但是长期以来,捷星在中国的经营皆属于非法经营,在安利的极力排挤下只能地下发展,白云认为,一旦安利整合捷星后,中国、北美皆同属安利,这会激励中国的捷星团队阳光化运作,同时导致更多的安利直销员转做电子商务业务。

“捷星在2003年就取得了10亿美元的成绩,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大家都认为捷星取代安利中国市场是迟早的事,很多捷星IBO(独立企业主,相当于独立经销商)抢先在中国发展直销网络。”一位自称为白云的老捷星人对记者说。

2003年后,捷星每年的业绩都在10亿美元以上,目前安达高集团约30%的业绩来自北美地区,仅次于安利中国市场。

尽管捷星的业务发展顺利,但是安达高总部对其却不甚满意。据戴宝芝介绍,虽然经营时间长达8年,但捷星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品牌效应弱小、而且鲜为人知,“低于我们的预期”。


早在2007年做出在北美重建安利品牌的决定之前,安利其实就已经重新出现在美国市场。

狄克·狄维士是理查·狄维士的大儿子,是安利和安达高公司的前任总裁,同时,他也是现任世界直销协会联盟主席。去年,狄克·狄维士参加安利公司总部所在美国密执安州的州长竞选。尽管,最后他在选举中失利,“但这是在一个安利备受争议的州进行的选举,公众显示出他们愿意再相信我们一次。”备忘录写道,“这让我们相信,我们可以将拥有企业所有的资源在全球建设一个统一的品牌”。

在竞选过程中,为了回应竞争对手对安达高前总裁、密执安州州长候选人狄克·狄维士在广告方面的嘲讽,安达高在密执安州打造了一个广告运动。“I Am Amway”,广告内容通过描述员工对公司的一番谈论,真实地刻画了公司形象,此广告在市场反映良好。安达高公司发言人也对狄克选举前缺少来自安利公司信息做出了解释。他说,部分原因是因为安利是私人公司,我们更愿意远离聚光灯。而且产品广告和吸引分销商的广告对我们来说并不是总那么有效。安利正在重新思考公司的传播策略。


2007年6月9日,安达高(A1ticor)董事长Steve Van Andel和总裁 Doug DeVos在给全球员工的备忘录中指出:“我们计划在未来18~24个月之内,在北美重建安利品牌,并在全球范围内统一使用安利品牌”。虽然“安利”只是安达高旗下的控股品牌,但公司仍将增加“安利”品牌的使用频率,“安达高”品牌退居其次。

2007年,安达高集团全球总销售额为71亿美元,公司业绩的70%之多来自于亚洲。除日本的业绩稍微有所下降,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和韩国的业绩增长了4%,而中国业绩达到138亿元,约占全球业绩1/3,而安利亚太区董事长郑李锦芬预计2008年安利中国将实现12%的增长,今后公司将进入新一轮稳健发展期,到2012年实现公司业绩在2006年基础上翻一番,达到30亿美元规模。

戴宝芝表示,安利替代北美捷星后,将不仅是2000年以前只做传统直销的安利,而是整合捷星现有业务和安利在海外市场的发展经验,“它将拥有更加强大的销售能力和市场影响力,形成电子商务销售与传统直销相结合的新安利。”

上一篇:庞氏计划

下一篇:哈药污染门

网友评论全部评论(0)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