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

浏览次数:7662次 更新时间:2012-07-09

北京大学,简称北大,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被公认为中国的最高学府,亚洲和世界最重要的大学之一。在中国现代史上,北大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等运动的中心发祥地,也是多种*思潮和社会理想在中国的最早传播地,有“中国*晴雨表”之称,享有极高的声誉和重要的地位。
北京大学校徽
北京大学校徽

中文名: 北京大学 

外文名: Peking University(PKU) 

简称: 北大 

创办时间: 1898年7月3日 

类别: 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 综合 

主管部门: 教育部 

学校属性: 211工程, 985工程,研究生院 

现任校长: 周其凤 

知名校友: 李克强、白春礼、胡春华、李彦宏 

所属地区: 中国北京 

主要院系: 外国语学院、数学学院、工学院、中文系 

国家重点学科: 125个 

硕士点: 312个 

博士点: 259个 

院士: 70人 

主要奖项: 诺贝尔奖得主名誉教授15位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2位

76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博士后流动站: 39个 

旧称: 京师大学堂,国立北京大学 

世界排名: 46(2011) 

发展定位: 创“世界一流大学”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中国近代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大学,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北大西门
北大西门

北大是中国近代最早以“大学”身份和名称建立的机构,也是近代最早的综合性大学,并催生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学制。北大是中国近代惟一以最高学府身份创立的大学,最初也是当时的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国家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北大传承着中国数千年来国家最高学府——太学(国子学、国子监)的学统,建立之初身兼传统太学制度与现代大学建置的双重身份,既继承了中国古代最高学府之正统,又开创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之先河,可谓“上承太学正统,下立大学祖庭”。自建校以来,一直享有崇高的名声和地位。*元年(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国立北京大学。   

北大是中国最高学府,同时也是中国综合实力第一的大学,理科、文科、社会科学、新型工科和医科都是它的强项,其中工科非常有特色,能源与资源工程、石油地质、核科学与技术、力学、测绘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景观设计与建筑学、环境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航空航天、先进技术研究、应用化学、生物医学工程、跨学科研究等都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全校共拥有国家重点学科81个,在全国高校中遥遥领先(比第二名多出32个)。按照国家重点学科,北大的理科、文科、医科实力均为全国第一。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奠基者,北大诞生了中国高校中最早的数学、物理、化学、地质、计算机、微电子、核物理、心理、农学、医学、中文、历史、哲学、考古、外语、*、经济、商学、新闻等学科。[3-4]

排名与招生方面:北大是近年来国内外各类大学排行榜中获得第一最多的大陆高校。北大历年录取的各省市“高考状元”人数以及国际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奥赛”金银牌得主人数均高居榜首,超过国内其他院校录取人数的总和。 

北大作为中国教育部直属高校,及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系列的重点大学,是国家“111计划”和“珠峰计划”重点建设的名牌大学,亦是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国际研究型大*盟、环太平洋大*盟、东亚四大学论坛、国际公立大学论坛、九校联盟(C9)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成员。    

北大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发祥地、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和*科学思想的源头之一,以及中国*最早的活动根据地之一,北大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爱国、进步、*、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现任校长周其凤院士、党委书记朱善璐教授。


北大校园又称燕园,包括淑春园、勺园、朗润园、镜春园、鸣鹤园、蔚秀园、畅春园、承泽园等,在明清两代是著名的皇家园林,数百年来,其基本格局与神韵依然存在。校园北与圆明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园毗邻、西与颐和园相望。北大充分利用了这一难得的历史遗产,营建了风景如画的校园环境,使之既有皇家园林的宏伟气度,又有江南山水的秀丽特色。这里不仅有亭台楼阁等古典建筑,而且山环水抱,湖泊相连,堤岛穿插,风景宜人;校园内古木参天,绿树成荫,四季常青,鸟语花香,园林景色步移景异。优美典雅的环境内充满着丰富多彩、魅力无穷的校园生活,使学生可以同时感受到自然的风景和浓厚的人文气息。美丽的湖光塔影伴随着大师的背影,这正是燕园中最美的图画。著名的“一塔湖图”指的就是未名湖湖畔的景色。   

从沙滩到燕园,从红楼到未名湖,百年北大伴随着风雨而前行。北大人那惊天动地的宏伟业绩与默默沉潜的学术思索,共同汇聚成一种可歌可泣的壮与美,凝铸一段梦魂牵绕的不灭的记忆。秉承着这圣地的精神魅力,每一位北大人都深深地知道,于今日之北大与中国,“北大人”这个名字不仅昭示着一种荣耀,更提醒着一种责任。


2012年7月4日,北京大学与新时代健康产业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北京大学培训中心将把多年对企业培训的经验带给新时代商学院,同时,新时代商学院将借助北京大学优质的师资及系统的培训课程,与自身的培训体系相结合,打造出更为优质的系统培训项目,为实现公司的人才发展战略打下坚实基础。

除此之外,北京大学还与如新有着密切合作。


院系专业方面:学校共有5个学部、41个院系、360个研究所(中心)、1个国家实验室、1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8个、2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4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院、所、中心)、20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0个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8个附属医院。有101个本科专业、1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244个硕士专业、201个博士专业、81个全国重点学科、3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国家重点一级学科18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13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4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263个。   

教师学生方面:本科学生14465人、硕士生10031人、博士生5088人;1597名正高级教职人员(其中博士生导师1227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6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7名、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3名、长江学者9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8人。北大的中科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以及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数目,均居全国高等院校之首。   

学校基础设施:学校主校园占地面积3.39平方公里,合5085亩。北大图书馆为亚洲最大的大学图书馆,现藏书1046万册,电子图书及期刊逾7亿册,藏书量和电子期刊数居全国高校第一。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前身是始建于1898年的京师大学堂藏书楼,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型的国立图书馆,现为亚洲高校最大的图书馆,藏书已达1046万册,并以每年150万册的速度递增。电子图书及期刊藏书已达7亿册,并以每年9000万册的速度递增。北大作为中国教育网华北地区网络中心,校园网以专线连接到每一间宿舍,同时北大也是中国第一所实现校园无线上网的高校,学生可以自由的在信息的海洋里遨游。北大一贯重视教学的水平与质量,课程体系周密完备,重视学生素质的均衡发展。  

全校共拥有20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数量居国内高校之首。北大的科研总体实力在全国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目前全校共拥有各类研究所(中心)360个,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6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8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12个,国家基础人才培养基地20个,19个附属和教学医院,上述指标均居全国第一。北大的声誉由一连串令人自豪的科学成就赢得:世界上第一例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有北大参与完成;世界上直径最小的单壁碳纳米管在北大产生;中国第一台百万次电子数字计算机在北大设计;锑、铕、铈原子量的国际标准在北大测定。凭借其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卓越的科研水平,北大能够不断地推陈出新,把最前沿的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 北大堪称我国科学的圣地。

科研机构   

研究院所   

北京大学有234个研究所、126个研究中心、5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81个国家重点学科,已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16个。

国家重点实验室(17个)   

视觉听觉信息处理、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分子动态及稳定态结构、膜及膜的工程、人工微结构与介观物理、暴雨测定与预报、核科学与核技术、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湍流研究、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文字信息处理、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生物有机分子工程、第四纪年代测定、电子光学与电子显微镜、微米/纳米加工技术、生药学。


北京大学已经成为一所拥有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新型工程科学以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教育科学、医药科学和语言科学等多种学科的新型综合性大学,尤其建立了很有特色的北京大学交叉学科研究院,其中包括前沿纳米科技、理论与系统生物学和生物医药跨学科研究中心等,充分发挥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功能。    

目前北京大学的教学单位分为理学部、信息与工程科学部、人文学部、社会科学部、医学部和跨学科类六大类。


北京大学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人数已达6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人数达到8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6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56人,文科资深教授42人,长江学者11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23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4人;博士生导师逾1000人,上述指标均居全国高校第一。全国1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仅有王选院士和徐光宪院士在高校任教,均任职于北大。北大教师队伍日趋年轻化。

截至2001年,北大共有58位青年学者获得杰出青年基金奖励,为全国高校最多;8人获得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北大教授平均年龄为53岁,副教授平均年龄42岁,而最年轻的教授只有33岁,42岁以下的教授有200余人。每年都有大量海外著名专家学者受聘前来北大讲学,仅2001年就有长期外教64名、短期外教274名。他们大多曾执教于哈佛、耶鲁、剑桥等世界名校。每年都有许多世界著名学者来北大作演讲。2001年就有法国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让·马利·莱恩等8位诺贝尔奖得主来北大举办了讲座。在全国和北京市教学成果奖评审中,北大荣获全国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18项,北京市一等奖31项、二等奖22项,获奖数量之多和获奖级别之高,均在高校中排名第一,充分反映了北大教学工作的实力和水平。在教育部第三届“高校青年教师奖”评选中,北大陈大岳、柳彬、刘玉鑫、王浦劬等4人榜上有名。

院士:吴文俊、王选、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王忠诚、徐光宪。


王选(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黄昆(物理系45届),

刘东生(西南联大地质系42届),叶笃正(西南联大40届),徐光宪(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王忠诚(北京大学医学院50届),吴文俊(1951-1952年任教于北京大学),  

吴征镒(1940-1942年入西南联合大学理科研究所攻读研究生),张景钺(北京大学教授)。   

舒德干(北大地质地理系69届校友),宗保宁(北大技术物理系85届),徐光宪(北大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邹承鲁(北大化学系45届),吴征镒(曾在西南联大任教),段学复(北大数学科学学院),陈佳洱(物理学院)   

甘子钊,杨应昌,赵柏林,张滂,黄春辉,涂传诒,王阳元,冯传汉,魏宝文(物理系57届),   

李泽椿(地球物理系65届研究生)、杨起(地质系46届硕士)、顾方舟(医学院50届),   

张仁和(物理系58届)、冼鼎昌(技术物理系56届)、王世绩(技术物理系56届),   

惠永正(化学系62届)、丁一汇(地球物理系63届)、戴汝为(数学力学系55届),   

王乃彦(技术物理系56届)、熊大闰(地球物理系62届)、肖序常(地质系52届)、吴德昌(化学系49届),   

曹学义 (医学部预防医学系毕业)、钟南山(医学部医疗系60届)、程耿东(数力系64届),   

杨国桢(物理系62届)、张焕乔(物理系56届)、陈庆云(化学系52届)、白春礼(化学系78届),   

许志琴(地质地理系64届)、唐希灿(生物系57届) 、刘应明(数学力学系63届),   

夏建白(物理系65届研究生)、杜庆华(原北大教师),朱建士(数力系58届),范滇元(62届),   

钟南山(医学部医疗系60届),张宗祜(地质系48届)、王寿云(数力系60届)、金国藩(工学院50届)   

姜伯驹(数学力学系57届,姜礼尚(数学力学系57届),汤涛(北大计算数学专业84届校友),   

巩馥洲(1995年至1997年在数学科学学院),段海豹研究员(1987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    

马伯强(物理系89届),解思深(物理系65届)、王恩哥(物理系90届博士),   

黄永念教授(数力系63届、66届研究生),秦国刚,龚旗煌,水永安(物理系53届),   

王鼎盛(物理系52届),马中骐(物理系64届研究生),叶连俊、杨起、石耀林,王劲松,   

席振峰,何国琦和郑亚东(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学院),、马怀德(法律系88届),   

汤帜(北大计算机研究所),黄燎宇(北大外国语学院),刘国光(1946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经济系)   

张守文,陈瑞华(北*学院),吕忠梅(84届)、袁曙宏(法学博士)、蔡定剑(法学博士),   

景汉朝(96届法学硕士),莫纪宏(法律系86届),刘东生(地质系42届),李旸(经济学院90届),   

侯仁之,金鼎汉(55届东语系),王忠诚(北大医学院50届),白春礼(北大化学系78届)。


北大自创立以来就一直是国际上知名度最高的中国大学,同时也是国内最具开放性的大学。置身于此,正可以放眼世界,胸怀天下。现有来自近百个国家的四千余名留学生在北大求学,留学生人数在全国高校中遥遥领先。历年来访问北大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学术大师、各国元首与政府首脑的人数在国内高校中均居第一。2004年,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巴黎高师、巴黎高科等国际著名大学负责人访问该校,9位诺贝尔奖得主登上该校讲台,8位外国政要莅临该校发表演讲。目前,北大已与世界上47个国家的221所著名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数目居全国高校之首。


学术地位

北京大学图书馆

北大作为对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深远的大学,其学术水平一直在国内傲视同侪,不少各界出色业者及知名学者出自北大或曾在北大任职。   

在国际学术排名榜中,北大在众多领域均高踞中国大学之首。在中国的民间排行榜中,北大也多居首。 

在学术期刊方面,北大所发行的部分学术期刊,是中国大陆当中,少有的获得国际知名的大学所认可、具品级的学术期刊。而一些知名学府如牛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亦有与北大合作共同发行期刊。

乘车路线

公交路线:北大西门:332、333、394、608、718、北京大学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运通106、114、118   

北大东门(中关园):307、320、355、365、498、614、626、681、696、697、699、717、731、982、特4、特6、运通105、110、205   

北大南门(海淀路东口):302、332(都是单行)


近10年来北大录取高考状元385位,稳居高校第一位,比第2名到第12名11所高校录取状元人数总和还要多31位。同时国际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奥赛奖牌得主被北大囊括,常年位居各高校之首。北大在各地录取的总平均分,文科录取平均分平均高出重点线150分,理科录取平均分平均高出重点线180分,医学部录取平均分平均高出重点线160余分。同时,每年报考北大研究生的人数及分数线,一直以来为全国高校第一。


北大是近年来国内外各类大学排行榜中获得第一最多的大陆高校。   

2011年《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北京大学位列全球第49位,再次蝉联中国内地高校第1。自该榜推出以来,北大自始至终一直位列内地高校第1。2006年,北大被该榜列为亚洲高校第1。  

2011年最新英国《QS大学排名》中:北大位列全球第46位,蝉联中国大陆高校第1位。   

2011年美国USNews(新闻与世界报道)的世界大学排行榜:北大总排名为世界第46名,同样蝉联中国内地高校第1位。   

2012年中国校友网公布的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北大列第1位。这是北大连续第5年蝉联该榜第1位。   

2012年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公布的世界一流大学排行榜中:北大列第1位。自该榜发布9年以来,北大始终稳居第1位。   

2012年QS亚洲大学排名,北大排名第6。   

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高等教育中心发布的中国大学排名中,北大列第1为。自该榜发布5年以来,北大始终稳居第1位。    

2011年世界资讯网世界大学排名中:北大位列中国高校第1位。   

2011年西班牙教育部公布的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1位。   

另据统计,北大历年录取的各省高考状元以及国际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奥赛金银牌得主人数,均高居全国第一,远多于国内其他所有学校录取人数的总和。


校园文化

这是一块神圣的土地。百余年来这里是成长着中国几代最优秀的学者。丰博的学识,闪光的才智,庄严无畏  百年纪念讲堂独立思想,这一切又与先天下的严峻思想、刚正不阿的人格操守以及勇锐的抗争精神相结合,构成了一种特殊的精神魅力。 

学校把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同重大研究有效地结合起来,在继续加强和发展基础学科的同时,着力发展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应用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使学校成为一所拥有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管理科学、教育科学、语言科学、医药科学和新型工程科学等多种学科,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为一体的新型综合性大学。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传统在北大薪火相传,构成一种恒远而不具形的存在。“科学与*”早已成为这圣地不朽的灵魂。在北大学会的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感受更多的却是北大对一个人人格的熏陶,从这里走出的代代骄子无不都具备“北大”特有的精神气质。

学风校训

学风:勤奋 严谨 求实 创新   

校风:爱国 进步 * 科学   

校训:( 北大并无正式的校训。)

学生社团

北京大学拥有近300家学生社团。每年新生入学时,许多社团在三角地招新,号称“百团大战”。   

历史最悠久的是1956年成立的五四文学社。爱心社、山鹰社、台湾研究会、模拟联合国协会、学生实践促进会等5家社团在2010年12月的社团评优中获得“品牌社团”称号。

校徽

校徽突出一个办学理念,即大学要“以人为本”。大学,因大师而大,更因大学生而大。也有人说,上面的是学生,下面的是老师,教师就是要甘为人梯;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要青出于蓝胜于蓝。北大的许智宏校长说,真正的“大”学,学术之大,责任之大,精神之大,尽在其中。许多毕业了多年的北大学生回想起来,都不约而同地提到,北大给学子们最宝贵的是“自由独立,兼容并蓄”的精神。


京师大学堂(1898-1911年)   

1898年7月3日,京师大学堂在孙家鼐的主持下在北京创立,最初校址在北京景山东街(马神庙)和沙滩(故宫的东北)红楼(北京五四大街29号)等处。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大学。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打入北京后,京师大学堂遭受破坏。   

1902年12月,京师大学堂恢复。吏部尚书张百熙任管学大臣。吴汝纶和辜鸿铭任正副总教习,严复和林纾分任大学堂译书局总办和副总办。创办于1862年洋务运动期间的京师同文馆也并入大学堂。   

1904年选派首批47名学生出国留学。   

1904年京师大学堂进士馆开学,招收了最后两批科举进士,即癸卯科(1903年)进士80余名和甲辰科(1904年)进士30余名入学。   

1905年国子监停办时,一批未毕业的学生直接进入京师大学堂学习。   

国立北京大学(1912-1929年)   

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国立北京大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冠名“国立”的大学,严复出任校长。   

*六年(1917),著名教育和*主义*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义”,使得北京大学思想解放,学术繁荣,北大从此日新月异。   

*八年(1919)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北京大学等北京多所学校的学生在*前集会,罗家伦、江绍原、张廷济为学生运动*,罗家伦起草了《北京学界全体宣言》,随后举行示威*。军警当场逮捕学生。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朱家骅、胡适、鲁迅当时为了营救学生,不惜发动全国工商界罢工罢市。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得到了各地青年学生和人民群众的同情和支持,学生爱国运动的烈火迅速燃遍全国,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1927-1929年间,北大处于动荡之中,并遭到严重摧残。奉系军阀攫取北京政权后,于1927年悍然宣布取消北大,与北京其他八所国立大学合并为京师大学校。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先将其改为中华大学,复改为北平大学,复改为国立北平大学北大学院。   

1929年北大宣布自行复校,国民政府于8月6日将北大学院改为国立北京大学。   

国立北京大学(1930-1937年)*十九年(1930),国民政府首任教育部长、蔡元培先生的高足、曾三度代理北大校长的蒋梦麟开始执掌北大,翌年一月正式就职。   

1931年北大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设立合作研究特款。动工兴建新图书馆、地质馆、灰楼学生宿舍等三大建筑,修建了大操场;理科各系设施得到相当的改善。   

到1935年,北大已建成实验室40多个,实验仪器6716件,标本15788种,药品及实习用具3100多 件,设备条件居于全国高校前列。   

1930年到1937年的七年时间里内,蒋梦麟先生一直掌握着北大之舟的航向,竭尽所能,总希望把这个学问之舟平稳渡过中日冲突的惊涛骇浪。北大得以平稳前进,仅偶尔调整一下帆篷而已。蒋梦麟这位中国现代杰出的教育家功不可没。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37-1946年)   

1937年9月,北京大学奉国民政府令南迁至长沙,与清华大学、天津的私立南开大学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1938年临时大学前往昆明,4月2日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全校设文、理、法商、工、师范五个学院,26个系。   

1938年5月4日,西南联大正式上课,次年5月北大研究院在昆明恢复并开始招生,研究生学籍分属三校。   

1946年5月4日西南联大举行结业典礼,光荣地完成了战时大学的历史使命,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史的一个奇迹。   

国立北京大学(1946-1949年) 

1946年7月胡适先生由美返国,9月正式就任北大校长,致力于北大之全面复兴,“把北大做到最高学府,做成功今日最高的学术研究机关”。*在国会街北大第四院礼堂隆重举行复校开学典礼。胡适先生以其绝高的威望,延揽名师,可谓济济多士,萃集一堂。   

1946年,该校聘任汤用彤为文学院长,饶毓泰为理学院长,周炳琳为法学院长,马文昭为医学院长,俞大绂为农学院长,马大猷为工学院长,樊际昌为教务长,陈雪屏为训导长,郑天挺为秘书长,设33个学系(其中医学系下设18科)、两个专修科及独立的文科研究所,学生总数3400多人,恢复了比过去更大的光荣。   

1947年年夏,胡适校长拟提议在北大组建原子能研究中心,并亲自联系钱三强、何泽慧、胡宁、吴健雄、袁家骝、张文裕、张宗燧、吴大猷、马仕俊等九人,“皆已允来北大”,后因时局变化未果。   

1947年8月下旬,提出“十年高等教育发展计划”,集中国家最大力量培植五所成绩最好的大学。 

1948年国立中央研究院首次院士选举,北大10位教授入选,位居全国各高校之首。   

1948年12月15日胡适校长离平南迁,由郑天挺、汤用彤、周炳琳三人主持校务,但表示“我虽在远,决不忘掉北大”。   

1962年2月24日,胡适先生在台湾去世,遗体覆盖北京大学校旗下葬,遗嘱“遗留在北京的102箱书籍、手稿、文件,捐赠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1949-)   

1952年政府对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的文理科的部分师资并入北京大学,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地质系、政法专业等脱离北京大学,或组建成新的高等院校,或并入其他相关院校。院系调整后的北京大学迁校址于原燕京大学校址,成为一所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为中国各行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198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授予权的大学。   

1984年10月,北京大学研究生院成立,具体负责全校研究生的培养、教育和管理工作。   

2000年4月3日,同根同源的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北京大学。 

北京医科大学的前身是国立北京医学专科学校,创建于1912年10月26日。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学校一度名为北平大学医学院,并于1946年7月并入北大。  

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中,北京大学医学院脱离北京大学,独立为北京医学院。 

1985年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两校的合并进一步拓宽了北大的学科结构,为促进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及理科的结合,改革医学教育奠定了基础。百余年来,北大校园中人文渊薮,英才辈出,为民族复兴、国家强盛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截至2008年,北大校友中已有吴文俊、王选、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徐光宪、王忠诚等八人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全国共14人),12人成为中国“两弹一星”的元勋,近1000人当选院士,北大的毕业生和教师为中国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医学、工程技术及国防事业、文化事业的发展做了奠基性和开拓性的贡献。
网友评论全部评论(0)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