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系统

浏览次数:6967次 更新时间:2012-09-26

目录

远古时期,天地茫茫,宇宙洪荒,人民饱受海浸水淹之苦。尧帝开始起用禹的父亲鲧治理洪水。鲧治水逢洪筑坝,遇水建堤,采用“堙”的方法,九年而水不息。鲧之子禹率领民众治水,总结汲取先人之教训,率领伯益、后稷等一批忠实助手,跋山涉水,顶风冒雨到洪灾严重地区进行勘察,了解各地山川地貌,摸清洪水流向和走势,定规划,采用因势利导之法顺天地自然,高培土,低疏浚,成沟河,除壅塞,开山凿渠,疏通水道。禹为了治理洪水,常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新婚四天离家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把洪渊填平,河道疏通,使水由地中行,经湖泊河流汇入海洋,有效治伏了洪水。禹治水十三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完成一件名垂青史的大业!

大禹系统大禹系统


21世纪的今天在华夏大地,直销从业人员犹如洪水海啸,与日俱增,无数有志之士,企业团队,或顺势或逆行,都在寻找“门,路,道”,国家也要为之寻找建立完善监管之法,大禹治水恩泽于华夏子孙,大禹精神华夏传承,在华夏打的直销的海洋里汇聚了一批仁人志士将有中国特色的直销从业大军分而治之,建立大禹系统,分为九大行销体系,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进门上路入道”之法,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在未来大禹系统将秉承大禹精神恩惠于华夏,为人类的健康,美丽,财富,社会家庭的和谐幸福,而做出应有的贡献!大禹系统的团队领导人将贡献毕生的精力,为社会和谐统一做出贡献。

一、公而忘私,忧国忧民的奉献精神。
二、艰苦奋斗,坚忍不拔的创业精神。
三、尊重自然,因势利导的科学精神。
四、以身为度,以声为律的律已精神。
五、严明法度,公正执法的治法精神。
六、民族融合,九州一家的团结精神。

大禹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从华夏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看,大禹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勤劳勇敢,顽强不屈,百折不挠求生存、求发展的优秀民族精神。

海内外中国血统的人常以“炎黄子孙”、“华夏儿女”形容自己,作为自己的代名词,正是因为它代表了中华民族5000年的悠久文明史,表明了我们中华民族心是相通相印的,根是一脉相承的。正是因为大禹的精神是那么的崇高、伟大,使中华民族子孙为自己能是大禹后人而感到那么的光荣、骄傲和自豪。大禹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凝聚人心,激励斗志,团结一心,奋发向上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

一、公而忘私,忧国忧民的奉献精神。

尧、舜时代,许多地方连降暴雨,湖泊涨溢肆虐,洪水冲毁了大量农田和房子,家畜大多也死于非命,人类生存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帝尧为了解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四处寻找能够治理洪水的能人,四岳和众大臣都推荐鲧担此重任,帝尧便委派鲧负责治水。

鲧治水采用“湮”、“障”之法治理洪水,历时九年,不仅没有治平洪水 反使堤溃坝毁,造成更大的灾难。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助帝摄位行政的舜,“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于是舜举鲧之子禹,而使续鲧之业。”当时风险之巨大,任务之艰苦是可想而知的,面对这种情况,大禹以民为重,公而忘私,抱着我若不把洪水治平,怎奈天下苍生的信念,毫不犹豫,毅然挑起了治水重担,开始了长达十三年艰苦而又漫长的治水历程。为完成治水任务,大禹远离家乡,远离亲人,据史料记载,大禹娶涂山氏的女儿,结婚四天后就告别娇妻,回到治水前线,这一去竟十三年,其间曾三次路过家门而没有进去,就连他的儿子启降生时,他也未能回家看望,照料,以致“启生不见父,昼夜呱呱啼泣。”《尚书•益稷》曰:“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废土功。”《吕氏春秋》曰:“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孟子•滕文公上》曰:“疏九河,瀹济漯,注诸海,决汝汉,推淮泗,而注之江……三过家门而不入。”“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代代相传,一直至今,已成为公而忘私、忧国为民的代名词。

二、艰苦奋斗,坚忍不拔的创业精神。

在治理洪水的艰苦岁月里,大禹顶风冒雨,风餐露宿,四处奔波,身先士卒,带头苦干,累得大腿没有了肉,小腿没有了毛,手脚上满是厚厚的老茧,皮肤变得黝黑粗糙。《韩非子•五蠹》曰:“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锸,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虐之劳,不苦于此矣。”《尸子》曰:禹“手不爪,胫*,生偏枯之疾,步不相过,人曰禹步。”为完成治平洪水,拯救百姓的伟大目标,大禹以身作则,节衣缩食,吃最差的饭菜,穿最差的衣服,住最差的房子,把所有财物都用于治理洪水事业上,他白天带领人民开山劈地,战斗在治水第一线。晚上苦苦思索,寻找治理洪水的最好方法。在治水中,为了赶时间,大禹在陆地上就乘车,水路上就乘船,泥泞之地就乘撬,左手确定平直,右手测量长度,一年四季,都在为治理洪水而奔波忙碌,可谓“劳身焦思”。大禹的这种行为,取得了广大民众的信任和支持。《史记•夏本纪》曰:禹,“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洫;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撬,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洲,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正是大禹这种艰苦奋斗,坚忍不拔,身先士卒,以身作则的创业精神而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人类战胜自然,人定胜天的典范。

三、尊重自然,因势利导的科学精神。

在治理洪水漫长岁月里,大禹认真吸取了先辈治水的经验,特别是失败者的教训,亲自登高山,涉江湖,踏遍九洲,体察山河形势,了解河流变化习性,使用原始的测量手段,测量地形高低,经过无数次实地调查研究。大胆提出了尊重自然,因势利导的治水方针,制定了“因水之力”疏导积水入海的方略,即“治水顺水之性,不与水争势,导之入海,高者凿而通之,卑者疏而宣之”的治水方针。《淮南子•原道训》说:“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孟子•滕文公上》曰:“禹之治水也,行其所无事也。”《孟子•离娄下》曰:“禹之治水,水之道也。”《孟子•告子下》则说:“按照水势就下的规律加以疏通,使之注入大海。”大禹这种疏导的方法,不仅利于治水,而且对治国治民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四、以身为度,以声为律的律已精神。

治水成功后,大禹没有居功自傲,而是克勤克俭,廉洁自律。大禹原有喜欢饮酒的嗜好,有一次大臣仪狄进献美酒给大禹,大禹享用之余,忽然惊觉,“遂疏仪狄,绝旨酒”,从此不再喝酒。大禹当时已即帝位,喝酒对他来讲本来是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但他能从这样一件小事中,忽然惊觉,恐饮酒而误了国家大事,从此戒酒,这生动反映了大禹近乎苛求的律已精神。对于这一点,《墨子》书中有较充分的阐述:《夏书》曰:“禹七年水,……此其离凶饿甚矣,然而民不冻饿者,何也?其生财密,其用之节也。”另外,大禹的节俭自律也体现在他的薄葬举动上。《墨子•节葬下》说:“禹东教乎九夷,道死,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绞之不合,通之不陷,土地之深,下毋及泉,上毋通臭。既葬,收余壤其上,垄若参耕之亩,则止矣。”墨子认为,大禹“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其节葬并非“忧财用之不足,”实乃节俭自律之生活原则。《越绝书》曰:“苇椁桐棺,穿圹七尺;上无漏泄,下无即水;坛高三尺,土阶三等,延袤一亩……以为禹葬以法度,不烦人众。”《吕氏春秋》:“禹葬会稽,不烦人徒。”

大禹以他严以律已,廉洁奉公的优秀品质,道德精神,成为历朝历代法度的楷模,行为的指针。《史记》说: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当时,司徒皋陶曾下过一道命令,要人民以大禹为榜样,以大禹的言行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不然就是犯了法。《史记•夏本记》记载:“皋陶于是敬禹之德,全民皆则禹。不如言,刑从之。”

五、严明法度,公正执法的治法精神。

在严明法度,公正执法中,流传最广泛的,莫过于防风氏违纪遭戮一事,防风氏是一位部落首领,曾与禹的父亲鲧一起治理洪水,鲧治水失败后被杀,禹接父任继续绐水后,防风氏又跟着大禹一起治水,凭着多年治水积累的丰富经验,协助大禹治理洪水,出生入死,可谓劳苦功高,大禹最终治水成功,防风氏功不可抹。治水成功后,大禹在茅山(今会稽山)大会各地诸候,计功行赏。庆功会开始了,其它各地诸候都到了,唯独防风氏却迟迟没有到,为严明法度,严肃法纪,大禹还是斩杀了防风氏。《竹书纪年》:“禹八年春,会诸侯于会稽,杀防风氏。”《韩非子、饰邪篇》曰:“禹朝诸候之君会稽之上,防风氏后至,而禹斩之。”《国语、鲁语下》曰:“昔禹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吴越春秋》则说:禹“三载考功,五年政定。周行天下,归还大越,登茅山,以朝四方,群臣观示。中州诸候防风氏后至,斩以示众,示天下悉属禹也。乃大会计治国之道,内美釜山洲镇之功,外渲圣德以应天心。遂更名茅山曰会稽山。因传国政,休养万民,国号曰夏后。封有功,爵有德,恶无细而不诛,功无微而不赏。”这足以体现了大禹公正法纪,大公无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精神。

六、民族融合,九州一家的团结精神。

大禹入主中原时,东有夷,南有苗,西有羌,北有犬戎等民族,生产、生活方式十分原始、落后,他从各民族的特点出发,在尊重各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前提下,用他“敬民、养民、护民、教民”的思想为基础,传授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传播优秀的文化艺术,帮助各族人民因地制宜,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他派益在低洼的水田中栽水稻,令稷在高原地上种粟黍,使各族人民逐渐掌握了这种当时较为科学的先进农业方式,使各族人民逐渐从原始生产方式进入安居乐业的农耕文明文化时代,增进了各民族间的团结,推动了各民族间的交流、渗透,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华夏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作了较好的辅垫,打下了较好的基础。治平洪水后,因治水有功,大禹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于是设置九州,建立军队,制定刑法,修筑城堡,征收贡赋。从此,中华民族由部落联盟进入了形成国家,称有国号的社会发展阶段,形成了民族融合,九州攸同,一统天下的新局面。

以上六个方面,就是大禹精神的基本内涵,实质和灵魂。这种精神,源于大禹在治理洪水艰苦漫长的十三年中,他最广泛地接触了人民,深切地了解了民情,真切地感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从而形成以人为本,以民为本为主要内容的思想。他认为民可以亲近,但不可以轻慢卑视。民是邦国之根本,根本稳固国家才能安宁,才能强大。他主张在位者应自正其德,正己才能治民;要勤俭节约,将财物用于为民兴利除弊的事业上;要薄征徭,轻赋税,使民衣丰食足;要使人与人之间、邦与邦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和睦相处,紧密团结。大禹的这些思想,符合当时的潮流和人民群众的意愿。

舜评价大禹说:“能治水成功,行声教之言,成就最大。勤劳于国,尽力沟洫;节俭于家,卑宫菲食;谦恭而不自满,可谓贤才之最;备受赞美而不骄,天下无人敢与之争能;不尚征伐而战绩斐然,天下无人能与之争功。”孔子评价说:“对大禹,除了赞美之外,没有任何可以挑剔的地方。”周恩来评价大禹说:“大禹治水,为中华民族取得了福利。”可见,大禹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古往今来贤人明哲的共识。

纵观中国历史,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作为人类向大自然宣战的第一人,大禹公而忘私、忧国为民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尊重自然、因势利导的科学精神,以身为度、以声为律的律己精神,严明法度、公正执法的法治精神,以及民族融合、九州一家的团结精神,几千年来被历代贤人继承发扬,丰富深化,并投入时代的影子,寄托自己的理想,使大禹精神超越时间的界限不断得到升华为一种民族精神,被千古传颂,万民仰止。这足以表明了我们中华民族儿女对优秀民族精神孜孜不倦的追求,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以吃苦耐劳,英雄不屈著称于世,之所以屹立于东方,且日益富强繁荣,与大禹精神的熏陶是密不可分的,大禹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化身,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上一篇:佰合成商系统

下一篇:海川系统

网友评论全部评论(0)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