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苏州大学,简称苏大,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1计划”首批牵头高校,江苏省十五所重点建设大学成员,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
苏州大学的最早前身为创建于1900年的东吴大学;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东吴大学文理学院、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数理系合并组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在原东吴大学校址办学;1982年江苏师范学院改为苏州大学。苏州蚕桑专科学校、苏州丝绸工学院、苏州医学院、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校区先后于1995年、1997年、2000和2012年并入苏州大学。
截至2015年,苏州大学现有天赐庄校区、独墅湖校区、阳澄湖校区共三大校区,占地面积4058亩,建筑面积182余万平方米。办学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二大学科门类,拥有各类在校生五万余人,其中研究生14460人,本科生25733人,留学生1945人,教职工5223人,其中两院院士5人、外籍院士1人、“千人计划”入选者12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3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7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3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7人,具有副高职称及以上人员2392人。
创办时间 1900年(清光绪年间)
主管部门江苏省人民政府
所属地区 江苏苏州
类别 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 综合类
知名校友费孝通,雷洁琼等等
属性211工程 |2011计划
![]() |
苏州大学 |
苏州大学的最早前身为创建于1900年的东吴大学;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东吴大学文理学院、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数理系合并组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在原东吴大学校址办学;1982年江苏师范学院改为苏州大学。苏州蚕桑专科学校、苏州丝绸工学院、苏州医学院、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校区先后于1995年、1997年、2000和2012年并入苏州大学。
截至2015年,苏州大学现有天赐庄校区、独墅湖校区、阳澄湖校区共三大校区,占地面积4058亩,建筑面积182余万平方米。办学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二大学科门类,拥有各类在校生五万余人,其中研究生14460人,本科生25733人,留学生1945人,教职工5223人,其中两院院士5人、外籍院士1人、“千人计划”入选者12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3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7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3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7人,具有副高职称及以上人员2392人。
创办时间 1900年(清光绪年间)
主管部门江苏省人民政府
所属地区 江苏苏州
类别 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 综合类
知名校友费孝通,雷洁琼等等
属性211工程 |2011计划
历史沿革
1952年全国院校调整时,东吴大学文理学院与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数理系合并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定名为江苏师范学院,在原东吴大学校址办学。
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更名为苏州大学。
1995年苏州蚕桑专科学校、1997年苏州丝绸工学院、2000年苏州医学院并入。
2012年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校区并入。
东吴大学
东吴大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监理会在苏州和上海开办的几所学校。1871年,美国基督教监理会(监理会于1939年与美以美会合并改名为卫理公会)在苏州十全街设立存养书院,1879年迁至天赐庄,并改名博习书院(The Buffington Institute)。后并入上海中西书院(the Anglo-Chinese College,1882年创办)。
1899年,监理会决定在苏州开办一所大学。1900年12月该校董事会在上海组成,孙乐文被选举为新大学的首任校长。1901年3月,宫巷中西书院迁入天赐庄博习书院旧址,东吴大学堂正式开学,成为美国基督教在中国建立的早期教会大学之一。开办之初,只设中学班,学生不足百人。到1905年开始招收12名大学生。该校西学课程大体仿效美国大学,国学则自作安排,分设有文理,医和神学三科和附中数所(分别位于苏州、上海和湖州)。辛亥革命后改称东吴大学。1901年6月24日,在美国田纳西州以“Central University in China”名称注册。
苏州医学院
1912年,清朝恩科状元、我国著名的实业家和教育家张謇先生与其兄张詧创建了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张謇亲自为学校写下校训“祈通中西,以宏慈善”。先后更名为私立南通医科大学(1927)、私立南通大学医科(1928)、私立南通学院医科(1930)、国立江苏医学院(1938年与江苏省立医政学院合并)、私立南通学院医科(1946年复校重建)、苏北医学院(1952)、南通医学院(1956)。
1957年,学校整体搬迁至苏州,易名为苏州医学院。1962年底,经国务院批准,划归第二机械工业部(后改为核工业部、核工业总公司),1999年归属江苏省,2000年4月并入苏州大学。
苏州丝绸工学院
其前身是1903年创办的上海私立女子蚕业学堂(最早可追述到1897年的浙江蚕学管),1960年定名为苏州丝绸工学院。
苏州蚕桑专科学校
该校前身是史量才先生所办的私立上海女子蚕业学堂,创始于1904年。1911年改为公立,迁址于吴县浒墅关,定名为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简称女蚕校)。
苏南文化教育学院
1950年1月,为了配合解放后建设新教育的要求,苏南人民行政公署向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及华东军政委员会建议,由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组建公立文化教育学院。成立了以苏南行署副主任刘季平为主任委员的筹备委员会。4月,无锡国学专科学校(中国文学院)并入公立文化教育学院。同年更名为苏南文化教育学院,在无锡社桥原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校址办学。
![]() |
苏州大学一角 |
1995年苏州蚕桑专科学校、1997年苏州丝绸工学院、2000年苏州医学院并入。
2012年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校区并入。
东吴大学
东吴大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监理会在苏州和上海开办的几所学校。1871年,美国基督教监理会(监理会于1939年与美以美会合并改名为卫理公会)在苏州十全街设立存养书院,1879年迁至天赐庄,并改名博习书院(The Buffington Institute)。后并入上海中西书院(the Anglo-Chinese College,1882年创办)。
1899年,监理会决定在苏州开办一所大学。1900年12月该校董事会在上海组成,孙乐文被选举为新大学的首任校长。1901年3月,宫巷中西书院迁入天赐庄博习书院旧址,东吴大学堂正式开学,成为美国基督教在中国建立的早期教会大学之一。开办之初,只设中学班,学生不足百人。到1905年开始招收12名大学生。该校西学课程大体仿效美国大学,国学则自作安排,分设有文理,医和神学三科和附中数所(分别位于苏州、上海和湖州)。辛亥革命后改称东吴大学。1901年6月24日,在美国田纳西州以“Central University in China”名称注册。
苏州医学院
1912年,清朝恩科状元、我国著名的实业家和教育家张謇先生与其兄张詧创建了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张謇亲自为学校写下校训“祈通中西,以宏慈善”。先后更名为私立南通医科大学(1927)、私立南通大学医科(1928)、私立南通学院医科(1930)、国立江苏医学院(1938年与江苏省立医政学院合并)、私立南通学院医科(1946年复校重建)、苏北医学院(1952)、南通医学院(1956)。
1957年,学校整体搬迁至苏州,易名为苏州医学院。1962年底,经国务院批准,划归第二机械工业部(后改为核工业部、核工业总公司),1999年归属江苏省,2000年4月并入苏州大学。
苏州丝绸工学院
其前身是1903年创办的上海私立女子蚕业学堂(最早可追述到1897年的浙江蚕学管),1960年定名为苏州丝绸工学院。
苏州蚕桑专科学校
该校前身是史量才先生所办的私立上海女子蚕业学堂,创始于1904年。1911年改为公立,迁址于吴县浒墅关,定名为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简称女蚕校)。
苏南文化教育学院
1950年1月,为了配合解放后建设新教育的要求,苏南人民行政公署向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及华东军政委员会建议,由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组建公立文化教育学院。成立了以苏南行署副主任刘季平为主任委员的筹备委员会。4月,无锡国学专科学校(中国文学院)并入公立文化教育学院。同年更名为苏南文化教育学院,在无锡社桥原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校址办学。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据2015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教职工5223人,其中两院院士5人、外籍院士1人、“千人计划”入选者12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3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7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3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7人,具有副高职称及以上人员2392人[1] 。
两院院士:潘君骅、阮长耿、李述汤、柴之芳、李永舫
外籍院士:陈晓东(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2007)、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院士(2000))
学院专业
文学院
凤凰传媒学院
社会学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
东吴商学院
王健法学院
教育学院
艺术学院
体育学院
金螳螂建筑学院
敬文书院
海外教育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数学科学学院
物理与光电·能源学部
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
纳米科学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电子信息学院
城市轨道交通学院
医学部
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
音乐学院
唐文治书院
沙钢钢铁学院
老挝苏州大学
独立学院:苏州大学文正学院、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学科建设
据2015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建有29个博士后流动站;2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6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含自设专业),1个一级学科专业学位博士点,4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4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含自设专业)以及24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31个本科专业;4个国家重点学科,8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12个省级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含2个培育学科),22个省级重点学科。
截止2014年5月,该校化学、物理、材料科学、临床医学、工程学、生物和生物化学、药学和毒理学7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基本科学指标)前1%学科
博士后流动站
哲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政治学、外国语言文学、设计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工商管理、信息与通信工程、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畜牧学、药学、统计学、特种医学
学位授予点
一级学科博士点
哲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物理学、化学、统计学、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纺织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特种医学、护理学、设计学
一级学科硕士点
哲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纺织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风景园林学、软件工程、畜牧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特种医学、护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临床医学博士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金融硕士、应用统计硕士、税务硕士、国际商务硕士、法律硕士、社会工作硕士、教育硕士(教育管理、学科教学(思政)、学科教学(语文)、学科教学(物理)、学科教学(数学)、学科教学(化学)、学科教学(生物)、学科教学(英语)、学科教学(历史))、体育硕士(体育教学、运动训练)、汉语国际硕士、应用心理硕士、翻译硕士(英语笔译、英语口译)、新闻与传播硕士、出版硕士、工程硕士(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集成电路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化学工程、纺织工程、制药工程、工业设计工程)、农业推广硕士(养殖、渔业)、风景园林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公共卫生硕士、护理硕士、药学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会计硕士、艺术硕士(美术、艺术设计)
重点学科
国家级重点学科
纺织工程、内科学(血液病)、放射医学、外科学(骨外)
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
放射医学、内科学(血液病)
“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研究
生态型区域(苏南)经济与社会治理研究
和谐社会视域中的弱者权益保护
现代光学与技术
生物导向的功能分子的合成化学
现代蚕桑丝绸工程
现代数学及其在通信编码、生物学和金融学中的应用
功能性软物质及纳米材料
血栓与止血的基础和临床建设
微创脊柱功能重建与骨组织工程
电离辐射效应、损伤救治和防护的机理与应用
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二期)
政治学、绿色化学与化工过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特种医学、设计学
江苏省重点序列学科
法学、中国语言文学、数学、体育学、系统生物医学
“十二五”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
哲学、应用经济、中国语言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学(培育点)、畜牧学(培育点)、统计学、软件工程、护理学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据2014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建有1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纺织与服装设计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实验教学中心、心理与教师教育实验教学中心、传媒与文学实验教学中心、基础医学教学实验中心、艺术设计实验教学中心、生物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纺织服装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化学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电工电子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纳米材料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实验教学中心、物理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建筑与城市环境设计实践教育中心、药学学科综合训练中心、轨道交通实践教育中心
国家级教学团队:数学基础课程群教学团队、基础物理(实验)教学团队
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中国语言文学
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数学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际创意产业背景下的导师制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理工结合模式培养化学化工科技创业人才实验基地
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面向区域经济的校企合作IT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基地、基于后工业时代的纺织类复合型本科专业人才链的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
据2014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建有1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纺织与服装设计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实验教学中心、心理与教师教育实验教学中心、传媒与文学实验教学中心、基础医学教学实验中心、艺术设计实验教学中心、生物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纺织服装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化学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电工电子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纳米材料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实验教学中心、物理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建筑与城市环境设计实践教育中心、药学学科综合训练中心、轨道交通实践教育中心
国家级教学团队:数学基础课程群教学团队、基础物理(实验)教学团队
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中国语言文学
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数学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际创意产业背景下的导师制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理工结合模式培养化学化工科技创业人才实验基地
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面向区域经济的校企合作IT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基地、基于后工业时代的纺织类复合型本科专业人才链的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
上一篇:广州爱索尔包装有限公司
下一篇:杭州地铁